叶诗文:要推动国际赛事筹办运营知识管理数据库与人才库建设,将我国良好的办赛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
2022-2023年是继2008年后国内第二个国际大赛办赛高峰期,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与足球亚洲杯等相继在我国相关城市举办。对于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叶诗文印象比较深的是外国运动员在开幕式时被志愿者和观众们的热情感动的一幕,“我看了她临走的时候录的视频,对中国非常的不舍,这次比赛给她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
叶诗文表示,一直关注着我国重大体育赛事的筹办工作,尤其是即将在家门口举办的2022年杭州亚运会。她提出,要推动国际赛事筹办运营知识管理数据库与人才库建设,将我国良好的办赛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
吴为山:取消中小学生的各种艺术类等级考试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建议,推动学校美育与体育协调化共同发展,推动博物馆、美术馆成为学校的“美育课堂”,同时取消中小学生各种艺术类等级考试。
“美育,是一种传授审美观念与经验的教育形式,以形象丰富的直观性使心灵在感受形式、领悟意义和体察价值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沟通情感与理性,从而实现各种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最终促进人格的完善。体育,则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基础,进而磨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与品质。二者不仅对培养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健全起着相辅相成的重要作用,还肩负着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吴为山说。
在学校开齐开足美育、体育课程的提前下,他认为,应当取消中小学生的各种艺术类等级考试,大力鼓励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办学优势,将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艺术、体育活动编入课程,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锅庄舞、瑶族的竹竿舞,陕北的剪纸、苏州的版画、天津的泥人等。通过“教会、勤练、常赛(展)”,使学生从小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他同时还建议,在美育中融入体育精神,在体育中贯穿美育思想。比如,观赏表现体育精神的美术作品,聆听表现运动节奏的音乐作品,在舞蹈编排中结合体育类的动作,观赏体育类的经典赛事、电影等,使学生对于身体美、运动美有更为艺术化地理解和领悟。在体育教学指导中,向学生传授与运动美相关的知识,增进他们对于身体美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引领他们在运动中发现审美、享受乐趣。
张凯丽:加大冰雪运动场馆设施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凯丽建议,在全国各地有条件的地方,增加建设专门的短道速滑运动场馆,促使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短道速滑运动中来,为提高我国短道速滑运动的整体水平,打牢坚实的群众基础。“根据我的调研,目前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都不太容易找到专业的短道速滑冰场。许多商业性的室内冰场,只允许穿花样刀者入场,不允许穿速滑刀者入场,而全国其他城市也大都类似。之所以冰场管理方有此限制,是因为短道速滑者所穿的冰鞋在运动时容易伤人,若是与花样滑运动员混用一个冰场,则更加危险。”
杨扬:探索青少年冰雪运动多方参与模式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其中 18岁以下居民的冰雪运动参与率为15.62%,并不是3.46亿人中的“主力军”。
在杨扬看来,青少年学生持续参与是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主要依靠政策推动,并由政府部门主导推进的青少年冰雪运动,势必会在冬奥会后受到一定影响。”杨扬说。
基于以上考虑,杨扬建议多措并举,巩固并扩大冬奥会取得的成果,持续推动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
首先,确保现有政策的延续和长期性,持续推动新政策的出台。杨扬表示:“政策的延续相当于定心丸,能让参与青少年冰雪运动的利益相关方,持久投入并参与到这项运动中。”
其次,持续推动打造冰雪运特色校,助推更多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冰雪运动俱乐部(社团)。
经过长期调研,杨扬发现,我国目前绝大部分的校园冰雪课程、冰雪社团建设和推广活动都是由政府主导、政府投入。“这样的模式极易受到政策影响,并成为政府的财务负担,不可持续。”因此,杨扬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探索一条由政府引导、学校支持、政府和家长共担成本、冰雪运动俱乐部负责服务的多方参与模式, 从而确保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的可持续性。
同时,建立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冰雪运动联赛体系,为参与冰雪运动青少年提供持续参与渠道和平台,通过比赛带动冰雪运动扎根校园、提升冰雪运动得参与度并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她强调,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完善和发展各级冰雪运动协会体系,培养冰雪运动教练人才,完善行业标准,保障冰雪运动健康有序发展。此外,借助“数字化”工具,持续打造适合青少年群体的冰雪运动文化,开发适合学生群体的线上冬奥文化产品和体验性活动。“通过推动青少年持续参与冰雪运动,从而实现从‘体育育人’层面定位冰雪运动的教育本质,将冰雪运动的教育价值,真正融入到学校教育理念。”杨扬说。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花园小学校长曹永鸣
北京2022年冬奥会已圆满闭幕,冬残奥会即将召开。在全国两会上,“冰雪”话题热度延续。“冬奥”给中国带来什么,“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第一块金牌”如何更加闪亮,都备受关注。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花园小学校长曹永鸣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之前她提出的关于推广校园冰雪运动、专项支持黑龙江学校冰雪场馆建设等建议,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采纳与落实。今年全国两会,她还要继续在如何更好地让冰雪运动普及走深走实方面提出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杨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杨振河
“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功举办,我国冰雪产业迅猛增长,‘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初步实现,文创产品、冰雪消费、社会投资的蓬勃发展,正在让‘冷资源’转变为‘热经济’,广大人民正通过冰雪运动、体育健身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航空运输具有快捷、便利、安全和舒适等显著优势,充分发挥航空运输独特作用,促进航空运输与冰雪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区域冰雪产业蓬勃壮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战略增长极。”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杨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杨振河表示。除此之外,杨振河认为,还要加强体育场馆建设的投入。他说:“运动项目的发展要有群众基础,冬季项目也如此,场馆设施的配备非常重要。可以承办大型赛事的运动场地日常维护费用较高,可以建造一些适合新手或初学者练习的场地,低收费或公益开放,并调配教练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张健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张健表示,成功举办冬奥会对于中国和北京而言都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好机会,不仅能展示我们的综合实力还可以弘扬我们的文化,对体育教育、体育科技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均有助力。
张健表示,这次北京冬奥会取得15块奖牌,奖牌背后不仅有像徐梦桃、武大靖等征战多届奥运会的老将的辛苦付出,同时涌现出一批年轻的面孔,比如苏翊鸣。体育的育人价值,尽显于此,体育教育的意义也如此,希望能借助北京冬奥会的机会让更多人喜欢体育,更多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有一项兴趣爱好,把运动带到生活中来。
张健认为,在本届冬奥会上,帮助运动员创造更好成绩的背后,离不开高端科技的融入。在训练备战中,科技手段已渗透到诸多环节。以科技作保障、以科技换时间,全面提升冰雪运动科学化训练水平,成为冬奥会的一大亮点,也是冬季项目补足短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环。
谈到对于体育产业的帮助,张健说,北京冬奥会让大家对冰雪器材有了更多了解,无论是常见的滑雪滑冰装备,还是造雪机等在体育场馆里运用的,如今大家都已耳熟能详,这是在体育领域的有力实践,大力推动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北京冬奥会是最好的实践。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胡卫
“提高中考体育分值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家庭、学生重视体育,但伴随中考体育分值提高,体育出现了类似于语数外科目的‘应试’倾向,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胡卫在此次全国两会上建议,应对提高体育分值、美育学科纳入中考进行科学论证,督促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艺体课程,同时要加强对校外艺体类培训机构的监管。
全国人大代表李亚兰
北京冬奥会刚刚结束,冬奥会带动全国人民广泛参与冰雪运动,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冰雪体育运动强省,是中国冰雪体育的冠军摇篮,更是推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核心区。随着我国冰雪运动国际地位的提升,冰雪产业也将成为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强省——黑龙江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引擎。服务业的提质增效将有助于提升黑龙江省的经济韧性,为黑龙江省实现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提供新动能,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她建议:加强冰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冰雪旅游接待能力;健全省级冰雪项目联合培养机制,加速冰雪产业人才供给;强化顶层设计整合冰雪资源,提升冰雪运动致胜规律的研究和攻关。
民进中央拟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交46件党派提案,其中包括《关于补齐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短板”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
民进中央在《提案》中指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以下简称健身设施)是推动实施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城乡全民健身设施明显改善,但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等突出问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低,健身设施可及性差等。特别是一线、新一线城市等人口流入与聚集地,在部分老城区、老旧小区居住的青少年、儿童、老年人等群体无处健身游乐,成了民生保障的“短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足。
一是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对健身设施建设工作重视不足。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重在解决居住问题,没有预留文化体育活动场地、小区绿化、户外休憩场所,加之近些年来居民家庭私家车保有量激增,导致公共空间狭小问题尤为突出。各地当前专项改造方案主要集中在市政配套、建筑物公共部位维修等基础类改造,新建停车场、加装电梯等完善类改造,以及增加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供给等提升类改造,但对解决健身设施建设“短板”的力度不足、措施不多。
二是部分新建小区的体育设施规划存在不足。一些城市各部门规划缺乏协同性,体育设施用地执行力度弱。住建、体育等部门的规划衔接不畅,体育部门的规划缺乏约束力,导致体育用地保障推进障碍重重。一些城市规划实施未严格按照规划贯彻落实,导致历史欠账比较多,还有一些城市在体育专项规划纳入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缺乏有效传导、针对落实。
为此,民进中央在《提案》中建议:
一是加强居民区健身设施用地的科学规划。保证体育设施用地分布的科学性,以及服务半径的合理性。各地应遵循相关规范,考虑各级体育设施的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保障体育用地总量供给处于一个合理水平,并对社区体育设施的分级、不同类型社区体育设施的配置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作为强制性规范落实在城市规划中。同时,设置各地逐年应完成的保障体育用地目标,并将目标的落实纳入国土及规划部门的考核,彻底落实“配套规划建设体育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此外,应加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编制小区体育用地控制性详规图纸等工作的部门协同。
二是利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健身设施。各地对旧城改造开发居民住宅区要充分利用公共绿化空间、商业开放空间、建筑空间、地下空间、街巷空间,构建系统的体育设施空间框架,形成相应的政策性文件,并形成统一布局和指导。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要因地制宜建设体育设施。充分挖潜城市、街道和社区中的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河滩地、路桥附属用地、市政用地、老旧建筑等,通过整合、腾退、置换等方式,结合群众意愿,见缝插针建设群众身边的小型化健身设施和场所。注重复合利用小区的公园绿地、空闲地、停车场还有闲置的建筑屋顶等“金边银角”建设体育设施。
三是满足群众对健身设施的多样化需求。在健身设施规划建设中,要注重细分受众年龄段,满足对青少年、儿童、老年人等群体的健身游乐需求。结合健身设施建设地的实际需求和适用人群特点,因地制宜构建、安装适宜、安全的使用器材。在有条件的地区,坚持公益性特点,探索建设“儿童专属”游乐场所和健身广场,创建儿童友好社区,推动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
本文由科恩克体育整理发布,内容来源于红星新闻、中新网、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中国体育报、澎湃新闻、上观新闻。仅用于学习分享,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